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眷村歲月/ 蟾蜍山聚落見證中美空軍協防歷史 煥民新村 煥發新活力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鍾祖豪

  肩負臺海空防重任的「空軍作戰指揮部」,隱身於臺北市公館蟾蜍山福興營區,而一旁的「煥民新村」,是臺北市目前保留最完整、年代最久遠的空軍眷村,結合周邊自力營造戶,組成蟾蜍山聚落,曾見證過早年「美軍第十三航空隊三二七航空師」協防臺灣的歷史,直至民國六十年代美軍撤離,老公館一帶共經歷了近二十年的美式文化洗禮。這段歷史,隨著老成凋零與都市發展,已少有人知。
 
回憶美軍三二七航空師
 民國四十二年韓戰結束,臺海情勢緊張,空軍將蟾蜍山「空軍防空司令部」改為「空軍作戰司令部」(今空軍作戰指揮部前身),民國五十五年,「美軍第十三航空隊三二七航空師」進駐臺北公館,與美軍「臺北通訊站」〈TAS〉,共同協助我國空防。
 「我的父親是空軍作戰司令部士官,英文很好,被派到美軍擔任高階軍官的翻譯兼駕駛。」蟾蜍山聚落居民繆芝芬阿姨今年已八十一歲了,六歲從上海來到臺灣,民國四十五年就搬到蟾蜍山。她回憶指出,除了父親,鄰居長輩也有不少人幫美軍開車或共事,可以說,他們都見證了那段中美協防、保衛臺灣的歷史。
 民國七十年左右,繆芝芬阿姨和先生曾在「空作部」的營區裡開了一家「王家麵館」,由於手藝不錯,訂的價錢也很實惠,深受官兵歡迎。「當時司令部的官兵人數很多,晚點名以後就不能離開營區,麵館開到晚間十二點、一點,官兵肚子餓了,就來買碗麵吃。」麵館開了八年左右,曾陪伴無數夜間值勤的官兵,餵飽了他們的胃,也溫暖了他們的心。
 學府里里長李淳琳是「煥民新村」二代住戶,父親是當年「空作部」情報官。她從民國四十一年至今,與蟾蜍山的淵源超過七十年。「我在煥民出生、長大、求學、工作、結婚、生子,現在已經當奶奶了。對蟾蜍山的所有人、事、物、地景地貌、歷史脈絡,我都能娓娓道來。」
 
煥民新村從險遭拆除到重生
 李淳琳曾以雇員身分在「空作部」擔任電腦作業員多年,民國八十九年,她擔任「煥民新村」自治會會長,九十六年選上學府里里長,現在已經是第五任了,最感安慰的就是將「煥民新村」剩下三十九戶列管的原眷戶,於民國九十九年順利遷至萬隆軍宅。另外一項任務,就是民國一○三年,與當地留下來的居民、文史工作者共同努力,將遷村後的眷舍保留下來,成為文化景觀。「從會長到里長,我完成了好幾項不可能的任務,未來還有一些更重要的任務,必須完成。」
 「學府社區發展協會」理事長王永芝在蟾蜍山出生,父親是空作部的士官長。「和都市地區比起來,我們眷村裡有著特有的悠閒與人情味。小時候,做年糕、包粽子,大家都會聚在一起,邊聊邊動手,養成我們到現在都還維持緊密的關係。」王永芝至今回憶起來,仍充滿懷舊之情。
 「煥民新村」原住戶遷出,房舍原本要拆除,文史工作者呼籲要保留下來,聚落裡留下來的長輩響應,王永芝也受到感動,參與保存運動,並成立「學府社區發展協會」,爭取聚落住民的權益。她認為蟾蜍山聚落既然稱為文化景觀,總要強化人文內涵,於是協會成立後,就決定出版《蟾蜍山/家的味道》,將眷村的味道保留下來,「十個家庭的故事,十樣菜,每道菜背後,都是一個家的故事。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,否則隨著長輩逐漸凋零,很多菜的做法會失傳,很多故事也會被遺忘。」
 
張菲、費玉清的山中歲月
 知名藝人張菲(張彥明)、費玉清(張彥亭),小時候曾在蟾蜍山居住過。費玉清和繆芝芬阿姨家人常常玩在一起,繆阿姨常會留費玉清在家裡吃飯。有時張菲來接費玉清回家,也會一起聊聊天,甚至唱唱歌,繆阿姨當時就看出他們很有表演天分;後來張家搬離蟾蜍山,就較少聯繫了。
 李淳琳里長也指出,張菲老家住在蟾蜍山聚落最外圍,山坡下就是羅斯福路。她和張菲是銘傳國小同學,不同班,前兩年還看到張菲回來和鄰居聊天。
 當年因應在「空作部」服役軍人及其眷屬的居住需求,軍方在蟾蜍山山腳興建眷舍,舊名克難村,分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村,後來乙村、丙村合併,以空軍徐煥昇上將及王衛民中將為名,取名「煥民新村」;未分配到房舍的軍眷則以自力營造方式,於周圍山坡地興建家屋,加上附近農業試驗所員工宿舍,形成「列管眷村」、「自力營造」、「公家宿舍」共生的特殊形態,也形塑出獨特的山城眷村樣貌。 
 「煥民新村」三十九戶全數遷出後,其他蟾蜍山聚落住戶面臨拆屋還地危機,所幸一群文史工作者與社區居民發起搶救行動,把原本要被拆除的房舍保留下來,民國一○五年被指定為臺北市文化景觀,至今蟾蜍山文化聚落範圍內約有一百四十餘戶居民,八棟歷史建築、十餘棵市定老樹,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。
 
「活的眷村」述說山城故事
 一○八年臺北市文化局開始分期分區進行「煥民新村」修復工程,由「臺北市文化基金會」負責營運,一○九年已開放第一棟房舍「蟾蜍山大客廳」,內有策展空間、社區教室、活動中心等,作為推廣蟾蜍山眷村文化的創生據點,由不同領域的老師帶領聚落長輩體驗各種藝術文化與生態活動。
 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眷村部總監李曉雯指出,蟾蜍山聚落的生態、社造、教育、建築均有其獨特性,從回顧眷村時代故事、保存鄰里互助機能,到導入自然資源,開展環境學習路徑,將持續豐厚城南地區的文化內涵和在地記憶,期許成為臺北眷村的最佳典範,將山城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。
 
(點閱次數:3256)